工作多的日子連飯也吃不下,一天一餐。
唉。
Thursday, June 28, 2007
Wednesday, June 20, 2007
last week
上週五和同事吃飯,頭重重,邊按著頭邊吃飯,十二時許才回家,胸口悶,早早就休息了。是夜睡了很多,越睡越累。起床和媽到菜市場買菜回來頭痛欲裂。又再去睡了。
星期天到了沙田看朋友指揮的演奏會,嗯,還可以。之後瘋狂地吃: 先後吃了生菜魚肉、鹹肉稯、荔枝,晚餐則吃了柴魚皮蛋瘦肉粥、咖哩雞和煎餃子。我也有份包餃子的,包了不同形狀,都是鬧著玩。餃子很好吃呀,不知不覺越吃越多。最後到差不多十時才喝湯,是天麻川芎烏雞,聽人說天麻川芎通頭風,所以能治頭痛。喝後頓覺精神好了,又覺得很滋潤又補身,味道又好,謝謝㷛湯的她。
星期天到了沙田看朋友指揮的演奏會,嗯,還可以。之後瘋狂地吃: 先後吃了生菜魚肉、鹹肉稯、荔枝,晚餐則吃了柴魚皮蛋瘦肉粥、咖哩雞和煎餃子。我也有份包餃子的,包了不同形狀,都是鬧著玩。餃子很好吃呀,不知不覺越吃越多。最後到差不多十時才喝湯,是天麻川芎烏雞,聽人說天麻川芎通頭風,所以能治頭痛。喝後頓覺精神好了,又覺得很滋潤又補身,味道又好,謝謝㷛湯的她。
Tuesday, June 12, 2007
《華嚴經》

昨午和友人一同做運動後就匆匆吃過晚飯,到文化中心看進念辦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教著名經書,記錄佛佗對眾弟子的話,但是佛佗並沒有開口說話,弟子只是揣摩佛佗的心意去紀綠成集。
買票後我想了又想: 沒有看過《華嚴經》會否削弱我的理解,又或是只是短短九十分鐘的生命劇場我又會否看得明白,又或者根本我可能對《華嚴經》所闡述的佛理感到乏悶,我真的有點擔心。然而進念並沒有讓人失望,出神入化的多媒體、光、聲音、布幕以及不同物料組成的玻璃及鏡,都讓人對 "佛"這個概念有多一分的認識。
九十分鐘迅即過去,胡恩威及當中負責文本創作的空法師仍留在台上簡略介紹創作的動機及當中的鋪排情節,令我對整個《華嚴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空法師說到進念辦的《華嚴經》結構很嚴謹,初以語言文字去讓觀眾對佛佗的"大方廣"世界有所認知從而心中慢慢對華嚴世界有所體會。亦由於華嚴世界並非單靠文字可全然理解、胡恩威綜合法師和他本人的體會再以聲音、光、圖片等元素去表達佛佗所顯示的華嚴世界是怎麼的一回事。聽過法師和胡恩威的講解,頓時對博大精深的《華嚴經》又有多一番的體會。
答問環節亦精采,有一女觀眾問及佛光的光環是怎樣構想、舞台燈光的漸暗漸明如何去理解。胡恩威則解釋,他素來有研究佛學,佛光的光環是參照敦煌璧畫及想象而來,而燈光的表達方法是不能單純被理解,有些時候是不能解釋的,正如美學,是不能夠去明白和理解,只可以靠感覺去體會,正如欣賞畢加索的畫一樣,不能以文字語言去解釋。一語中的,相當喜歡胡恩威的答案。藝術創作又怎能全然明白的!以不同方式去展現"美"這個概念,觀眾只能用以本身的經歷去感受及體會,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及對與錯。
不要以為,買票入場就可以不動腦筋, 以為可以完全讓腦袋靜止,被動地接受光與影。買票去看進念辦的劇目是不可以發夢的,腦袋是不可以不動的。因為當中要傳送的資料實在很多,又或者這是主辦單位刻意經營的,希望入場的觀眾感到物有所值。平心而論我在某些場景,例如: 法師誦讀的經文,感到眼皮漸重而昏昏欲睡,但後來被多媒體的效果吸引了。顯示佛光的光圈十分光,又重覆地出現觀眾面前。與此同時,舞台布幕後又營造佛佗裏華嚴世界,華嚴世界外的佛佗形象由漸暗到漸明到完全發光是有點令人目眩,然而效果出奇地理想,好像是在你面前用形象用聲音去展現艱澀難明的華嚴世界,使我目不轉睛地欣賞餘下的節目。
尚餘小量門券,詳情可看進念網頁。
延伸閱讀:
《華嚴經》演出網頁
買票後我想了又想: 沒有看過《華嚴經》會否削弱我的理解,又或是只是短短九十分鐘的生命劇場我又會否看得明白,又或者根本我可能對《華嚴經》所闡述的佛理感到乏悶,我真的有點擔心。然而進念並沒有讓人失望,出神入化的多媒體、光、聲音、布幕以及不同物料組成的玻璃及鏡,都讓人對 "佛"這個概念有多一分的認識。
九十分鐘迅即過去,胡恩威及當中負責文本創作的空法師仍留在台上簡略介紹創作的動機及當中的鋪排情節,令我對整個《華嚴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空法師說到進念辦的《華嚴經》結構很嚴謹,初以語言文字去讓觀眾對佛佗的"大方廣"世界有所認知從而心中慢慢對華嚴世界有所體會。亦由於華嚴世界並非單靠文字可全然理解、胡恩威綜合法師和他本人的體會再以聲音、光、圖片等元素去表達佛佗所顯示的華嚴世界是怎麼的一回事。聽過法師和胡恩威的講解,頓時對博大精深的《華嚴經》又有多一番的體會。
答問環節亦精采,有一女觀眾問及佛光的光環是怎樣構想、舞台燈光的漸暗漸明如何去理解。胡恩威則解釋,他素來有研究佛學,佛光的光環是參照敦煌璧畫及想象而來,而燈光的表達方法是不能單純被理解,有些時候是不能解釋的,正如美學,是不能夠去明白和理解,只可以靠感覺去體會,正如欣賞畢加索的畫一樣,不能以文字語言去解釋。一語中的,相當喜歡胡恩威的答案。藝術創作又怎能全然明白的!以不同方式去展現"美"這個概念,觀眾只能用以本身的經歷去感受及體會,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及對與錯。
不要以為,買票入場就可以不動腦筋, 以為可以完全讓腦袋靜止,被動地接受光與影。買票去看進念辦的劇目是不可以發夢的,腦袋是不可以不動的。因為當中要傳送的資料實在很多,又或者這是主辦單位刻意經營的,希望入場的觀眾感到物有所值。平心而論我在某些場景,例如: 法師誦讀的經文,感到眼皮漸重而昏昏欲睡,但後來被多媒體的效果吸引了。顯示佛光的光圈十分光,又重覆地出現觀眾面前。與此同時,舞台布幕後又營造佛佗裏華嚴世界,華嚴世界外的佛佗形象由漸暗到漸明到完全發光是有點令人目眩,然而效果出奇地理想,好像是在你面前用形象用聲音去展現艱澀難明的華嚴世界,使我目不轉睛地欣賞餘下的節目。
尚餘小量門券,詳情可看進念網頁。
延伸閱讀:
《華嚴經》演出網頁
運動
接連兩個星期天都做運動去 – 打羽毛球、壁球和ping pong波。很久沒打波,肌肉的痠痛在第二天就浮現出來,手肘、腳稍為用力按已感到很多的痠在內。
在剛過去的星期天,雖然下著滂沱大雨,路上交通一片擠塞,但無損繼續去做運動的決心 – 雖然我遲到。今又我絲毫不覺有任何痠痛,真的很好。每星期都要運動一下才可以有balance life!
在剛過去的星期天,雖然下著滂沱大雨,路上交通一片擠塞,但無損繼續去做運動的決心 – 雖然我遲到。今又我絲毫不覺有任何痠痛,真的很好。每星期都要運動一下才可以有balance life!
Sunday, June 10, 2007
bb
老細帶了他的寶貝兒子,才半歲多些的人兒,圓轆轆的,很可愛。
不笑的寶寶很惡的,笑的時候又帶點傻氣,很特別。他媽媽說"hand",寶寶就會伸出胖手, 他媽媽說"foot",寶寶又會伸伸一對粗壯有力的肥腿。
老細說寶寶已經要穿三歲的衣服了,我聽後也覺得不無道理。因為寶寶真的有點重,差不多10kg了,我抱他的時候生怕他會倒下,因為他的肉好像很多,怕會一不留神翻倒了就出事了。
我為寶寶拍了幾張照片,遲些偷偷在這裏貼。
不笑的寶寶很惡的,笑的時候又帶點傻氣,很特別。他媽媽說"hand",寶寶就會伸出胖手, 他媽媽說"foot",寶寶又會伸伸一對粗壯有力的肥腿。
老細說寶寶已經要穿三歲的衣服了,我聽後也覺得不無道理。因為寶寶真的有點重,差不多10kg了,我抱他的時候生怕他會倒下,因為他的肉好像很多,怕會一不留神翻倒了就出事了。
我為寶寶拍了幾張照片,遲些偷偷在這裏貼。
看林風眠展

六月三日,林風眠畫展展期的最後一天,終於有時間到藝術館去看林風眠的畫展。
林風眠在畫壇的成就很高,他到法國學畫,老師來頭不小,因為他的老師正正是啟蒙當代法國印象派畫家的大師,所以不難發現他的畫作帶有印象派晝家的影子,尤其是畫植物、畫花、人的輪廓以及光暗處理的方法。他說過畫花的人要真的試試養花,要和花一起生活,才知花的形態,才知怎去畫花,如是者,他能掌握畫花的技巧。我比較喜歡他畫仕女,輪廓是參照西方的,衣飾也不太像中國,輕妙飄飄的衣服,不拘小節的坐姿,配上不同形態的花背景再加上巧用色彩,創迼獨特創新的仕女形象,讓人一看再看,再三回味。我想林氏的仕女圖之所以著名,正是因為林氏的畫作完全不像當代的中國畫家,有西方的元素,是中西文化融合起來起著和諧美的效果。
也喜歡林風眠畫的雀鳥家禽,因為只是聊聊數筆就把雀鳥家禽形態勾劃出來,相當厲害。
然而感到有點可惜的是,林風眠的畫作大多不走近現實,以致他在當代政局動盪的社會上慘受逼害。他先後被免職/調職/復職,而且更在文革時被逼害,身體日差。有一次,林氏在家裏為了不甘官員的搜查,無奈地把畫作糊作一團,沖到馬桶去。不知怎地,我看到這段歷史時,心裏很難過。苦心經營的畫作,為了政治原因,要親自毁滅,有什麼比這經驗更難受呢? 他當時的心有多痛,多痛呢?
在中年以後,更回歸中國上海,成立藝術學校,培育後輩。期後他生活艱苦,多得朋友接濟,但都活到老,畫到老,又不斷參加中外的展覽,對當代畫壇起了重要的作用。
後記:
這陣子相繼看了不少畫展,心中有一疑問,為何著名的畫家(又或是裁縫)多是男性呢? 林風眠、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而偏偏著名的女畫家卻乏善足陣。究竟是男性在舊式社會裏得到更理想的待遇,還是當時的女性被逼循規蹈矩,深恐越雷池半步就天地不容呢? 今時今日的社會,女性漸頂半邊天,巾幗不讓鬚眉,才可令社會百花齊放,有競爭才有進步。
林風眠在畫壇的成就很高,他到法國學畫,老師來頭不小,因為他的老師正正是啟蒙當代法國印象派畫家的大師,所以不難發現他的畫作帶有印象派晝家的影子,尤其是畫植物、畫花、人的輪廓以及光暗處理的方法。他說過畫花的人要真的試試養花,要和花一起生活,才知花的形態,才知怎去畫花,如是者,他能掌握畫花的技巧。我比較喜歡他畫仕女,輪廓是參照西方的,衣飾也不太像中國,輕妙飄飄的衣服,不拘小節的坐姿,配上不同形態的花背景再加上巧用色彩,創迼獨特創新的仕女形象,讓人一看再看,再三回味。我想林氏的仕女圖之所以著名,正是因為林氏的畫作完全不像當代的中國畫家,有西方的元素,是中西文化融合起來起著和諧美的效果。
也喜歡林風眠畫的雀鳥家禽,因為只是聊聊數筆就把雀鳥家禽形態勾劃出來,相當厲害。
然而感到有點可惜的是,林風眠的畫作大多不走近現實,以致他在當代政局動盪的社會上慘受逼害。他先後被免職/調職/復職,而且更在文革時被逼害,身體日差。有一次,林氏在家裏為了不甘官員的搜查,無奈地把畫作糊作一團,沖到馬桶去。不知怎地,我看到這段歷史時,心裏很難過。苦心經營的畫作,為了政治原因,要親自毁滅,有什麼比這經驗更難受呢? 他當時的心有多痛,多痛呢?
在中年以後,更回歸中國上海,成立藝術學校,培育後輩。期後他生活艱苦,多得朋友接濟,但都活到老,畫到老,又不斷參加中外的展覽,對當代畫壇起了重要的作用。
後記:
這陣子相繼看了不少畫展,心中有一疑問,為何著名的畫家(又或是裁縫)多是男性呢? 林風眠、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而偏偏著名的女畫家卻乏善足陣。究竟是男性在舊式社會裏得到更理想的待遇,還是當時的女性被逼循規蹈矩,深恐越雷池半步就天地不容呢? 今時今日的社會,女性漸頂半邊天,巾幗不讓鬚眉,才可令社會百花齊放,有競爭才有進步。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