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12, 2007

《華嚴經》



昨午和友人一同做運動後就匆匆吃過晚飯,到文化中心看進念辦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教著名經書,記錄佛佗對眾弟子的話,但是佛佗並沒有開口說話,弟子只是揣摩佛佗的心意去紀綠成集。

買票後我想了又想: 沒有看過《華嚴經》會否削弱我的理解,又或是只是短短九十分鐘的生命劇場我又會否看得明白,又或者根本我可能對《華嚴經》所闡述的佛理感到乏悶,我真的有點擔心。然而進念並沒有讓人失望,出神入化的多媒體、光、聲音、布幕以及不同物料組成的玻璃及鏡,都讓人對 "佛"這個概念有多一分的認識。

九十分鐘迅即過去,胡恩威及當中負責文本創作的空法師仍留在台上簡略介紹創作的動機及當中的鋪排情節,令我對整個《華嚴經》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空法師說到進念辦的《華嚴經》結構很嚴謹,初以語言文字去讓觀眾對佛佗的"大方廣"世界有所認知從而心中慢慢對華嚴世界有所體會。亦由於華嚴世界並非單靠文字可全然理解、胡恩威綜合法師和他本人的體會再以聲音、光、圖片等元素去表達佛佗所顯示的華嚴世界是怎麼的一回事。聽過法師和胡恩威的講解,頓時對博大精深的《華嚴經》又有多一番的體會。

答問環節亦精采,有一女觀眾問及佛光的光環是怎樣構想、舞台燈光的漸暗漸明如何去理解。胡恩威則解釋,他素來有研究佛學,佛光的光環是參照敦煌璧畫及想象而來,而燈光的表達方法是不能單純被理解,有些時候是不能解釋的,正如美學,是不能夠去明白和理解,只可以靠感覺去體會,正如欣賞畢加索的畫一樣,不能以文字語言去解釋。一語中的,相當喜歡胡恩威的答案。藝術創作又怎能全然明白的!以不同方式去展現"美"這個概念,觀眾只能用以本身的經歷去感受及體會,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及對與錯。

不要以為,買票入場就可以不動腦筋, 以為可以完全讓腦袋靜止,被動地接受光與影。買票去看進念辦的劇目是不可以發夢的,腦袋是不可以不動的。因為當中要傳送的資料實在很多,又或者這是主辦單位刻意經營的,希望入場的觀眾感到物有所值。平心而論我在某些場景,例如: 法師誦讀的經文,感到眼皮漸重而昏昏欲睡,但後來被多媒體的效果吸引了。顯示佛光的光圈十分光,又重覆地出現觀眾面前。與此同時,舞台布幕後又營造佛佗裏華嚴世界,華嚴世界外的佛佗形象由漸暗到漸明到完全發光是有點令人目眩,然而效果出奇地理想,好像是在你面前用形象用聲音去展現艱澀難明的華嚴世界,使我目不轉睛地欣賞餘下的節目。

尚餘小量門券,詳情可看進念網頁。

延伸閱讀:
《華嚴經》演出網頁

1 comment:

  1. 個人覺得,應該可以把多媒體和佛教經典之間的 Cross-over 加強一點,例如,前半部分演員以僧人的打扮,解說佛教概念的那一場,是以類似傳統說經的手法表現;而下半部分則是純以多媒體的舞台效果展示華藏世界的面貌──或可考慮在傳統的演譯的環節中,都加入多媒體的元素。

    畢竟這是進念大膽的創作,將古老的宗教經典融入現代舞台,絕不輕易。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