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17, 2007

尋親 - 尋根 (二)

玩樂

我地去過一些古廟及寺院 - 玄武山開元寺 ,香火鼎盛。我會看看佛寺的建築,我會去看看刻劃佛經故事的浮雕,生動有緻。我會看看佛像,凝神看佛像,心也一下子平靜下來。也去看看觀音像,總覺得觀音像姿態優美,也看千手觀音,是四面的千手觀音,製作相當認真及細緻。兩旁還有不同的佛像,而在每尊佛像下還有兩句警世良言,都是勸導世人拋除俗念,應追求內心真美善。我雖不是佛教徒,但也覺得字句十分有意思,經過每一尊佛像,我細細唸著那些句語。內心不其然想著究竟我們何時不再貪婪,可以以無求的心對待自己的內心,說到底,我只是俗不可耐的世人,怎能拋得下物俗? 但凡得道的,都不容易。就如佛祖釋迦牟尼在得道前都要斷絶人間親情六慾,拋妻棄子,我覺得不可思議,凡自己所愛的,怎能說分說分呢,怎能說捨棄就捨棄呢?或許在一些步向結果時我們得放棄我們最珍貴的東西,例如親情。於是乎,釋迦牟尼經過七天苦行不吃不喝也參透不到世情,再繼續修行,終於得道,弘揚佛法,得道成佛。若我們當中有人要出家要成佛我們會覺得不可理解,因為我們雖吸吸不到新鮮空氣,我們都有一些事物值得我們珍惜,要放棄該有多大決心?


還有一些風景區,青山綠水,好像置身在外國一樣。

其他的就沒有了。沒有動物園,沒有摩天輪,沒有遊樂場,嗯,比較悶。

3 comments:

  1. (1)但凡得道的-->但凡得「到」的

    (2)怎能拋得下物俗-->「物俗」還是「俗物」?
    ──雖然「物俗」也能解得通,或比「俗物」更恰當。

    ReplyDelete
  2. 但我真的是想說 "得道"呀,得道高僧呀,得道後才成佛祖呀。

    ReplyDelete
  3. 「拋妻棄子」

    佛祖拋下的不是「妻」和「子」,卻是「我執」。沒有了「我」,「愛」、「取」便沒有了主體,也就不能成立了。說這是「拋」、「棄」,也可以說只是不去執著變幻的事物。

    據說觀音原本是男兒身,出家後妻子勸他還俗,於是他便化作女兒身。妻子恍然大悟,明白自己愛戀的只是男兒身的丈夫,是形相的執愛。這證明「愛」、「取」不是絕對、恆定的概念。

    不過,個人覺得「得道」與否,並不是高低之論,只是對生命價值的取向不同,導致意識和認知的差異。價值觀不同,意識到的世界也就不同。生存在兩個世界,不能同日而語。

    就如一些人會為了事業窮畢生去拼,有些人卻為家庭而勞心勞力。他們的價值觀不同,但不能分高低,只是取向不同。

    價值觀沒有絕對的意義,要能包涵不同意識,並能視之為平等,才是正覺。

    ReplyDelete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